賽德克族
族群概述
族群歷史
社會組織
生命禮俗
祭典儀式
物質文化
回上頁
      原本的泰雅族分為兩大群,其中的一群即為賽德克亞群,不過被學者分類為同一種族群,但是賽德克從以前就知道自己是Sediq,還是與另一群阿泰雅爾群(Atayal)不同。至於在中央山脈東側的東賽德克人(大部分為太魯閣群)已向政府正名為太魯閣族,其他德克塔雅群(Tgdaya)和都達群(Toda)的賽德克人展現了族群的主體意識,積極向政府提出正名,終於在2008年4月,賽德克族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第十四族。
 
      賽德克族集中分布在南投縣仁愛鄉,以濁水溪上游一帶為腹地並建立七個村十二部落。據說四、五百年以前,賽德克族就已經在濁水溪及其支流建立許多群落;因為部落分散,交通不便,各社群社會封閉,所以形成各部落的文化習俗,並且發展獨特的語言。而由於語言的差異、西賽德克族就分出三種語系,而且以濁水溪及其支流建立很多群落:

一、Truku太魯閣群
     據說四、五百年以前,太魯閣 (Truku)群賽德克族人以濁水溪Truku灣地帶建立數個部落,因族人日漸增加使居住地的土地、獵場無法容納它們,故一部份族人越過奇萊北峰,遷徙至今花蓮縣境,形成東賽德克族,目前東部的Truku太魯閣群賽德克族人自稱「太魯閣人」。留在原居住地的族人在濁水溪畔最上源形成部落,於清朝末年葉建立五個部落。即sadu沙都、blayaw布拉搖、busicka布西資卡、busidaya布西搭雅、tluwan德魯灣。

二、Toda都達社:
      Toda都達社的賽德克族人,日人稱「道澤」或「韜侘」群,清代舊志稱「斗截」。居住地位於Tgdaya德克搭雅群東北方,Truku太魯閣群西南方,即現今松崗底下濁水溪最大的河谷山台地上。據瓦歷斯、搭那赫說:相傳很久以前,Toda都達群的賽德克族人即於現族人居住地建立數個部落。因族人日漸增加使居住地的土地、獵場無法容納它們,故一部份族人越過能高山,遷徙至今花蓮縣境,形成東Toda都達群的賽德克族人。即現今的萬榮鄉立山村山里部落。留在原居住地的族人在濁水溪畔形成部落,於清朝末年葉建立八個部落。一為路固達亞(Lukudaya)群部落:有pexela畢黑拉社、homelesik後米里西社、qlapaw喀拉胞社、Lukudaya 路固達亞社。二為Toda多達群部落:為rucaw路朝社、Tnpalax巴拉赫社、 Aiyu愛油社、PngPung本布恩社。

      一九三0年霧社事件後,西Toda多達群的賽德克族人八個部落,有超半數被日人強迫遷徙至Tgdaya德克搭雅群的Hogo呼古社舊址,現在即仁愛鄉春陽村。而Luku-daya路固達亞群四個部落也遷徙至較平坦之Lukudaya 路固達亞社。Toda都達群四個部落未遷徙的族人仍居住在原來社址,即仁愛鄉精英村平靜社區。

三、Tgdaya德克搭雅群:
     德克搭雅(Tgdaya)群的賽德克族人居住地位於都達群的賽德克族人之西南方霧社附近,日人稱「霧社群」;都達群(Toda)及太魯閣群(Truku)稱之為Tgdaya德克搭雅;花蓮縣的賽德克族人稱之為plibaw玻利胞。主要居住於眉溪上源、濁水溪上游及馬赫坡溪等河谷台地。清朝末年葉建立十二個部落,有Buwalng布瓦侖社、Mhbu馬赫布、Suku蘇谷、Dlodux德勒都夫、Palan巴蘭、Hogo呼古、Tongan東眼、Sibaw西寶、Katusuku卡都蘇谷、Tnkana等卡那。

     德克塔雅群在一九三0年霧社事件(民國19年)前是賽德克族勢力最大的族群。事件翌年後七個參與抗日之部落未戰亡族人,被強制遷移至北港溪中游河岸台地,日人稱之為川中島社。現為仁愛鄉互助村清流社區。

(以上摘自賽德克民族議會全球資訊網 )

 
賽德克族的主要文化特質包括:
(一)紋面的藝術:除了美觀、避邪以外,代表了女子的善織、男子的勇武,也是死後認祖歸宗的標誌。

(二)精緻的織布藝術:以苧麻為原料、植物染料為主。目前因毛線材料的便利性及色彩多樣性,許多族人都樂於使用,反而使傳統的原料逐漸沒落。
(三)獵首以及狩獵技術:在族人的觀念裡,獵首是男人尊嚴的一種象徵,也是一種表現英勇的圖騰,同時獵首的成功與否也關係到男性族人能不能紋面。人頭在族人的觀念是祭祀當中對祖靈最崇敬的祭品,在祭祀中可以為族人治病和祝福,在日據時代被禁止之後,就沒有這項傳統。賽德克族以狩獵以及種植穀栗為生,為集居式的部落為主。

 

 
 
地址: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
電話:(02)3366-3776   FAX:(02)3366-3770    
EMAIL:ntutiprc@ntu.edu.tw
網站點閱次數:54,607,857 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