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   - 迄  族群 主題   
 
原住民族電視台    2016/11/16
社經結構轉變 衝擊伊富高水梯田文化
族群: 南島語族  
主題: 法律政治、農耕漁獵、傳統生態智慧、觀光旅遊  
記者:Yabung/許家榮
地點: 其他  

走在世界文化遺產當中,放眼望去是井然有序、令人震撼的水稻梯田景象。政大民族系師生和新竹尖石鄉農夫們,跟著當地NGO組織SITMo成員和耆老身邊,邊走邊紀錄,要認識菲律賓伊富高省Kiangan(基里昂)市中,水稻梯田的過去與將來。

幾乎吃不完的米,是位處偏遠的伊富高省最大生存優勢,嚴謹又有次序的人造灌溉系統,反映出伊富高人和環境生態和諧相處的互動關係。稻米是伊富高人生活文化的核心,實際走一趟開放式的天然博物館,珍貴特有的傳統農作知識,就在你眼前。

現今Kiangan市的水稻梯田,隨著在地經濟需求轉變,開始混種一年兩期的低地米和其他經濟作物,像是生薑、翼豆及敏豆。

相較於過去單純的水稻農作,伊富高開始思考農作改革新方向,如何維護世界文化遺產,又能兼顧農民經濟生活, 對長期致力於拯救伊富高梯田運動的SITMo組織來說,是一項重大課題。另外觀光發展也是伊富高主要收入來源之一,但特別的是,SITMo堅持由部落主導觀光,每一位在地農民都可以是導遊。

強調教育文化,也是現今水稻梯田存在的重要意義,不只是遊客,更是當地孩童活躍的教科書。

水稻梯田周邊的傳統家屋、舊有穀倉,保存的相當完善,遊走在水稻梯田間,也有固定的觀光路線,避免打擾到農民生活作息,耆老談到伊富高文化就是由森林、水稻和人建構而成,關係相當緊密,這些傳統高腳穀倉,多了起居功能。

如今部分居民的房屋,還保留過去高腳穀倉的建築精神,主要是利用竹子、木頭、石頭和茅草搭建而成,反映出居民在地生活的智慧。

SITMo成員幾乎都是伊富高人,底下有農民、觀光、教育和倡議團體等不同組織,大家各自分工合作,以志工身分投入搶救伊富高梯田行動計畫,但SITMo和政府部門關係並不緊密,這也是SITMo試圖改善問題,計畫還是需要資金挹注。

伊富高水稻梯田的民族知識被世界認可,但面對社會經濟結構轉型,對當地非政府組織而言,文化保存和發展革新,是一體兩面的艱鉅課題,這同樣也是台灣原住民族部落發展觀光碰到的狀況,原住民族傳統生態知識,做為文化資產要如何延續,並且建立在尊重原住民族主體和生存權上,面臨到相同挑戰。 

 
 
地址:106台北巿羅斯福路四段一號 國立臺灣大學總圖書館北側廣場地面層
電話:(02)3366-3776   FAX:(02)3366-3770    
EMAIL:ntutiprc@ntu.edu.tw
網站點閱次數:55,007,928 次